建立冷链新秩序!中国冷链市场正高速成长

我国冷链物流四大方面现状冷链运输要求日趋严格从需求端来看,我国冷链物流服务呈现高度定制化和个性化,订单具有分散和非标的特点,尤其伴随着末端生鲜零售场景的多元和碎片化,冷

我国冷链物流四大方面现状

冷链运输要求日趋严格

从需求端来看,我国冷链物流服务呈现高度定制化和个性化,订单具有分散和非标的特点,尤其伴随着末端生鲜零售场景的多元和碎片化,冷链运输的要求日趋严格。

时效方面,随着生鲜电商、新零售等新行业的爆发,各类客户对冷链物流的辐射半径和时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本与技术要求方面,冷链物流企业属于典型的重资产业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

标准化程度方面,由于上游本身缺乏标准化、运输过程存在断链等问题,基础设施不完备和行业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导致行业标准化程度较低。

自动化程度方面,由于自动化设备落地成本较高,且多数冷链物流服务有链条断裂、流通率低的问题,导致全链路的可视化和自动化难以实现。

我国冷链物流的历史沿革

虽起步较晚但已进入发展快车道

我国冷链物流起步较晚,但历经十几年发展已经步入发展黄金期。纵观美国日本冷链物流发展历程,可以发现除了 GDP 增长带来的消费需求增长,大型赛事的举办、商超和餐饮业的发展以及政府政策支持都成为影响城市冷链物流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复盘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历史,1998-2007 年冷链物流发展处于萌芽阶段,彼时冷链资源匮乏,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缺失。

2008-2017 年我国冷链物流行业步入起步发展阶段,2008 年奥运会的承办成为冷链物流发展转折点,国家对食品安全和冷链运输的标准显著提高,与日本相似,同样起始于冷冻食品的快速发展和冷冻品需求的增强,外资冷链公司如美冷、普菲斯、太古等进入中国,双汇、光明等上游食品企业成立独立物流公司,中外运、招商局等央企布局冷链,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试水生鲜电商,冷链物流企业逐渐兴起。

2018年至今,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全民冷链需求爆发,基础设施体系日益完善,在行业全方面升级、消费升级带动需求持续增长,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的背景下,冷链物流行业机会迸发。

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加速追赶

与世界的差距在缩小

虽然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已经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由于我国冷链物流行业起步较晚,部分问题亟待解决,主要体现在冷链流通率较低和冷库建设规模的不足,导致难以满足日益多元化的产业发展需求,因此完善冷库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流通率,减少断链和损耗仍然是冷链物流发展的基石,也是冷链物流企业走出高投入期,逐步实现盈利水平提高的关键所在。

目前,中国生鲜类冷链流通率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对比仍存在差距,果蔬类/肉类/水产品类流通率分别为 22%/34%/41%,而发达国家普遍保持在 95%-100%。生鲜农产品损耗率方面,水果/蔬菜/肉类/水产品损耗率分别为 10%/19%/7%/9%,而发达国家普遍保持在 5%,提高冷链运输能力仍然任重道远。

我国在冷链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速追赶,差距不断缩小。我国虽然冷库容量整体居于世界前列,但在人均冷库容量方面与海外国家仍然存在差距,根据全球冷链联盟(GCCA)发布报告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人均冷库容量为0.132 立方米,仍然低于海外大部分国家。

中国冷库建设仍存发展空间。据中冷联盟统计,截至 2021 年,冷库容量总和为5224万吨,同比增长6%,2016年至2021年,我国冷库容量从2626万吨增长至5224万吨,年复合增长率为11.4%,保持了稳定的增长率。

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出台

政策助力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我国冷链物流行业仍面对许多挑战。在国内双循环背景下,产业升级创新和扩大内需给冷链物流发展开拓了新空间。我国目前已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现代农业、食品工业等全面升级,对高质量、精细化、智能化的冷链物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但同时,我国冷链物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断链”、“伪冷链”等问题突出,跨季节、跨区域调节农产品供需的能力不足,农产品产后损失和食品流通浪费较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冷链产品安全关系到国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为尽快构建现代化物流体系,2021 年 11 月国务院发布《“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规划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到 2025 年,初步形成衔接产地销地、覆盖城市乡村、联通国内国际的冷链物流网络,基本建成符合我国国情和产业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冷链物流体系,支撑冷链产品跨区域流通的能力和效率显著提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显著增强。

食材供应链行业需求迸发

冷链物流获广阔增长空间

食材供应链主要指在采购、加工、流通等环节,通过资源整合为企业及个人消费者提供安全稳定的原材料,其中冷链物流配送及仓储体系贯穿全程,是保障全程温控、控制食材安全和质量的必备。从食品冷链需求端来看,规模超万亿的食材供应链行业发展成为不可忽视的核心需求之一。

从食材供应链的 B 端需求:餐饮业变革带来的行业机会,和 C 端需求:便利生活和生鲜电商带来的行业机会两个角度分别展开分析,探讨冷链物流行业下游需求中食材供应链的机会。

食材供应链行业的四大类企业

第一类是餐饮企业上游延伸型供应链企业,指的是从传统餐饮企业裂变而来的供应链品牌,拥有中央厨房和产品研发能力,例如海底捞的蜀海供应链;

第二类是 B2B 的互联网电商平台,包含了针对中小餐饮商户的美菜网、美团旗下的快驴进货、饿了么的有菜,以及服务农贸市场及中小零售的互联网平台宋小菜,他们大都拥有独立的仓储物流和配送体系;

第三类是垂直类餐饮供应链平台,比如服务团餐食材供应商的望家欢、专注于净菜供应的裕农、真功夫旗下的功夫鲜食汇、懒熊、查特熊,以及速冻品供应商千味央厨、安井、 三全、惠发等;第四类是单品爆品供应链平台,比如专注于小龙虾、牛蛙、酸菜鱼的信良记、锅圈食汇等。

中央厨房在食材供应链中重要性日益提升,运营主体囊括 B 端和 C 端。B 端运营主体主要包括餐饮连锁企业和团餐企业,依靠规模化采购降低成本,提高标准化程度。C 端运营主体主要包括零售企业、新零售企业、和共享厨房企业。

B 端需求

餐饮业变革带来食材供应链行业机会

餐饮业面临发展瓶颈,打造高效食材供应链成为重点。

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中产阶级消费能力不断增强,餐饮消费频次提高,国内餐饮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国民消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 2021 年,全国餐饮市场收入规模达到 4.7 万亿元,尽管受到 2020 年疫情影响,餐饮市场收入规模近五年复合增速仍达到 5.5%。2021 年,餐饮业收入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达到 10.6%,在国民消费中仍占据重要地位。在餐饮市场规模不断增长的基础下,餐饮企业连锁化率不断提高,由 2018 年的 12.8%增长至 2020 年的 15%,连锁餐饮模式作为餐饮企业迅速实现规模化经营的必经之路。

虽然中国餐饮行业整体规模稳步上升,但餐企经营淘汰率高且经营寿命短,中国餐饮行业仍然存在高频低效的发展问题,在供应链、成本结构、标准化程度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痛点,导致行业高度分散,产业集中度极低,前百家企业营业额合计不足 2000 亿元,占行业总量不足 5%。根据中国饭店协会发布的《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研究表明,餐饮业三座成本大山中食材采购成本占比高达 41.9%,成本的制约不断压缩餐企利润,导致很多餐饮企业在门店数量达到十几家时,会因传统非标准供应链模式导致用户体验下降,因此发展高水平食材供应链逐渐成为餐饮产业提质增效,降低核心成本,走出“中等规模困境“的重要举措。

食材供应链贯穿食品生产资源端和餐饮门店需求端,高效的供应链能够提高采购和物流效率,控制食材成本,并保证食品安全和品质,逐步提升餐饮企业的标准化程度。食材成本方面,可以通过规模化采购显著降低单一连锁门店的采购成本,房租成本方面,可以通过使用中央厨房深加工模式,减少厨房使用面积,人工成本方面,可以通过统一净菜加工降低连锁门店人员雇佣成本。

2021 年中国餐饮市场规模达到近 5 万亿元,若按照餐饮平均 30%-40%原材料采购成本测算,餐饮食材供应链市场规模至少有 1.5 万亿。餐饮行业中供应链相关融资不断增加。

从融资金额来看,供应链占比由 2019 年的 11.4%增长至 2020 年的 28.8%,2020 年占比居于各领域之首,占比增长显著。从融资数量来看,2020 年餐饮服务领域占比超过 20%,居于各领域之首,供应链领域占比由 2019 年的 8.6%增长至 2020 年的 12.9%,占比增长快速。《中国餐饮业投融资报告》指出,中国 3.6 万亿元的餐饮市场中,供应链有 8000 亿元,占据餐饮市场接近四分之一的份额,与快速增长的连锁餐饮企业相比,餐饮供应链及服务端分蛋糕的人较少,呈现出巨大资本进入的成长潜力。

中央厨房+冷链配送模式

提高餐饮供应链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央厨房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标准化操作和管理,对餐厅所需食材和调配料进行清洗、分解、配比等预加工,再通过冷链物流体系配送至各个门店进行二次加热后销售给顾客,规模化采购和集中加工有利于食品安全的保障和食材成本的降低。中国中央厨房的发展起步较晚,目前逐步由快餐业向正餐业转变,在中国政府不断提高产业标准的大背景下,中央厨房+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成为现代餐饮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在实现降低餐饮企业流通成本的同时,提高冷链企业的所得利润。

目前在餐饮行业 5万亿规模中,已有超过 80%的规模性餐饮企业建成或者正在布局建设中央厨房。目前,包括海底捞的蜀海供应链、外婆家、避风塘、真功夫、永和大王在内的连锁餐饮企业均建设有自己的中央厨房体系和冷链配送体系,并逐步向第三方提供相关服务,通过中央厨房的建设和供应链集约化管理增强,餐饮企业易耗品损失下降,成本控制加强。以海底捞为例,原材料和易耗品成本占比由 2015 年的 45.2%下降至 2018 年的 40.9%,整体呈下降趋势。

中央厨房在传统餐饮供应链中地位日益重要,截至 2020 年,中央厨房企业营收规模达到 3004 亿元,中央厨房设备市场规模达到 145 亿元,预计 2021 年将分别达到 3800 亿元/152 亿元。

冷链物流作为贯穿中央厨房配送体系的“线”,重要性不言而喻。

餐饮行业对食品原材料的流通加工、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配送销售等环节的全程冷链要求较高,需要各个环节的紧密衔接,保持冷链完整性。中央厨房所需要的冷链配送主要体现在食材购买端和预制品配送端。在食材购买端,中央厨房内需要冷链的食材品类繁多,涵盖肉制品、水产品、乳品、烘焙品、果蔬、各类食品半成品,每个品类对于冷链都有着不同的要求,需求复杂且规模巨大。

在预制品分销至各连锁门店阶段,全程打冷、成品保存、和成品保鲜成为重点,标准化的冷链运输体系和成熟的冷链技术成为保证食品安全,提高客户体验的关键。因此,随着传统连锁餐饮企业建立成熟供应链体系的需求不断增长,中央厨房应用更加广泛,冷链物流重要性将不断提高,推动了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以及标准化的提升。

团餐市场需求增长

成为餐饮行业掘金新方向

现阶段我国团餐企业运营主要分为两种模式:一是进驻甲方,以承包食堂的形式服务于大型企业事业单位、学校、军队、工厂等;二是集体配餐,企业通过与自建或与第三方合作的中央厨房,完成餐品加工生产,再定时定量配送到甲方单位,主要服务于小型企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团体,在团餐百强企业中,传统进驻型占比近 90%,新型集体配餐模式占比 10%左右。

受疫情影响,餐饮行业发展短期受到制约,但复工复产后,多地政府鼓励企业进行预约式网络订餐,集体配餐型团餐需求成为餐饮业低迷期的新增长点。除疫情因素外,近年来随着中央厨房的发展,新兴团餐企业大多采用集体配餐模式运营,部分快餐外卖商家也纷纷涉足集体配餐,团餐市场竞争或加剧。相比较社会餐饮,团餐食材供应具有品类较少,食材标准不苛刻,单品类采购量大,采购计划性强等特点,更容易实现规模化采购和配送,有利于食材供应链的整合及优化。

中国团餐行业市场规模由 2017 年的 1.2 万亿元增长至 2020 年的 1.5 万亿元,预计在 2022 年将达到 2 万亿元,团餐市场占餐饮总市场规模比重由 2017 年的 30%增长至 2020 年的 38.7%,占比不断提升。

然而团餐行业业内仍然存在规模小、分布散、供应链效率低的痛点, 2020 年团餐行业百强企业市场份额占比仅达到 6.7%,行业集中度仍然较低。目前团餐行业主要参与者包括国际团餐企业、传统团餐企业、新兴团餐企业、以及跨界团餐企业四大类。

其中国际团餐企业包括索迪斯、爱玛客、康帕斯等国际品牌商;传统团餐企业包括千喜鹤、健力源等老牌龙头企业;新兴团餐企业包括美餐等;跨界团餐企业包括社餐领域的海底捞、物流快递行业的顺丰、地产行业的万科、外卖行业的美团等,行业参与者众多,发展空间广阔。未来团餐企业以市场化、产业化、信息化、大众化为产业升级转型方向,前台部门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中台部门通过品牌加盟与产品迭代吸引更多用户,注重食品安全,后台部门与上游中央厨房开展。

发展火锅食材

成为未来 B 端需求新场景之一

制约食材供应链发展因素之一便是中国菜系赛道的多元化,导致难以实现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制作流程。而火锅赛道由于同质化较高,食材准备和烹饪手法较为统一,具备规模化和标准化的条件,未来或逐渐成为连锁餐饮市场中供应链整合发展最快的领域。2021 年火锅行业市场规模达到 4998 亿元,较 2020 年增长 18%。

C 端需求

便利生活+生鲜电商驱动食材供应链需求增长

生活观念改变促使消费场景多元化,便利生活趋势推动预制菜需求增长。

由于生育政策的调整和现代生活观念的改变,我国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增强,截至 2020 年,户均规模降至 2.6 人/户,首次低于 3 人/户,二人家庭和单身家庭数量显著增长,因此消费者对一日三餐的需求逐渐转变为简单、便利、和高性价比,据 C 端预制菜消费目的调查结果显示,71.9%的用户消费冷冻食品或预制菜的原因是为节省时间,消费观念的改变推动 C 端速冻食品需求不断增长。从 C 端冷冻食品消费者画像情况来看,女性用户比例占据 58%,一线城市用户比例占据 74%,22-40 岁用户比例占据 64%,从消费者结构来看偏向女性、年轻化、高端化。

预制菜市场 C 端消费需求

迎来快速增长期

伴随居民消费习惯变化,预制菜的运营主体逐渐从大型连锁餐饮企业的中央厨房渗透至便利店、生鲜电商、外卖平台等,零售渠道企业以生鲜、预制菜为切入口不断向食品上游供应链延伸,中央厨房经营已经发展成对接零售业的新业态,发展成为“生鲜基地 +中央厨房 +连锁零售网点”的模式。除此之外,便利店也成为中央厨房的重要参与者,便利店餐饮比重逐渐扩大,预制菜消费逐渐从 B 端延伸至 C 端。双十一期间,包括半成品菜、速食菜在内的预制菜线上成交额同比增长约 2 倍。

根据海外预制菜品发展经验,除 B 端餐饮企业需求, C 端预制菜消费也将成为推动食材供应链行业发展的重要一极。预制菜品成熟于日本,由于日本人口密度较高,超市和便利店覆盖范围广而数量多,预制菜需求量较大, C 端消费比重占到总消费四成, 2020 年日本预制菜市场规模为 238.5 亿美元,行业渗透率达到 60%以上。反观中国,目前 2B 和 2C 端消费比例为 8:2, C 端消费比重仅占两成, C 端蓝海市场仍待发掘,未来成长空间广阔。

后疫情时期,生鲜电商平台通过预制菜扩展业务线,推动食材供应链行业和冷链物流快速发展。

后疫情时代,生鲜电商迎来发展黄金时期,随着资本的大量涌入,头部企业获得强大助力,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行业参与者众多,促使其做长、做强供应链,在已经拥有相对完整的末端配送系统的基础下,不断向产业链上游进军,逐步涉足食品生产加工、肉类分割包装、甚至屠宰等业务。同时,生鲜直营电商也在向更上游的种植和养殖方向探索,从源头开始逐步形成由产地到消费者的完整供应链,在供应链条拉长的基础上,也对冷链物流全链路仓储配送履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促进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

此外,生鲜电商为了增加产品种类,提高竞争力,纷纷涉足预制菜品类,例如叮咚买菜等生鲜电商企业推出“快手菜”等品类,目前在华东区域已经达到 30%的渗透率。

归根结底的核心点还是体现在立足于冷链仓储物流体系的上游食材供应链在崛起过程中,如何更好的解决食材从终端输送至各地门店或是送达消费者手中时仍旧能够保持高品质和新鲜性,且在生产成本上具有价格优势。

冷链服务业务联系电话:19138199759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