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受去年全国主产水果北方大产区整体减产,全年性水果货源稀缺,水果上市断季,资本介入的买货囤货,果农卖跌不卖涨等因素的影响,近几个月水果价格呈现了连续性上涨,比如在北京新发地果品批发市场,近三个月水果价格连续上涨,最近一周的涨幅达到10%,目前价格比较春节前总体涨幅在50%以上,苹果、丑橘价格上涨明显。
水果作为日常消费品,从供给到需求各个环节,对价格波动反应敏感而强烈。表面上看,需求侧价格的不断上涨,可以给前端的种值环节,即果农带来更大的利润增长空间。但从农产品季节性变化的规律来看,受信息不对称和中间环节过多,资本介入炒作等因素的影响,“价贱伤农”和“价涨伤农”的状况并存,在整个产业链条中,种植环节承受的风险最大,利益也最难得到保障。一种水果产品,在产地的批发价只有1.8元,但到了末端进入城市超市以后,价格上涨到了18元,近十倍的成本被中间环节所吞食,供需两端都难以从中受益。
这种失衡已经成为困扰农业健康发展的障碍,利益的扭曲化也造成了市场机制的部分失灵。水果价格不断上涨,个人的生活成本就会水涨船高,消费实际需求则日渐趋弱,“水果不自由”成为事实上的消费降级。
然而水果价格飙涨大背景下,多多果园日活跃用户单季涨超却高达1100万之巨。究其原因,除了平台体验更为优化,用户基数在不断扩大,公益游戏应用的受众日益增多外,“便宜有好货”的成功之处在于“模式的优势”:以消费者——产地的C2B模式,规模化预售订单,可以实现边下单、边采摘、边发货,省掉了冷冻库存这个环节,在最短的流程中保证货品。“没有了中间商赚差价”的农消对接,直接少了收购商、代理商、批发商、零销商等各个环节,而以平台加持下的信息链路,实现了从种植环节到消费环节的直通直连。
少了成本要上涨30%~50%的数道中间环节,一斤从农民手中收走时仅一两元的荔枝到了消费者手中,成本固然有所上涨,但不会有近十倍的价差。平台透明化的信息则让供需两端相互传导,按需种植、按需采购、按需配送,以需求侧的升级和转变,来反哺于供应链以指导种植,避免了信息不对称下的判断失灵,可最大化避免盲目种植所造成的结构性过剩,损及种植者的切身利益。而消费者——产地的C2B的直通直达,则创造了生鲜电商的新模式,更避免掉了冷链物流的成本陷阱,达到了“一举多赢”的效果。
事实上,作为扶贫助农模式“多多农园”,有力实现消费端“最后一公里”和原产地“最初一公里”直连,为4亿消费者提供平价高质农产品的同时,更快速有效带动深度贫困地区农货上行。再加上“用时间换水果”免费送水果公益行动,拼多多大规模补贴平抑水果,万人团荔枝低于市价一半,在水果价格飙涨下的市场环境下,以岿然不动之姿态,达到了“风景这边独好”的境界,探索出了一条有效路径和模式。有补贴加持,在拼多多上实现“水果自由”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在赋能、生态、新电商、新零售成为时代新风口之际,拼多多“人为先”的模式创新,则具有以管窥豹的解剖价值,并创造了独特的拼多多现象。
通过人和人的连接和信任来汇聚同质需求,将长周期零散需求汇聚为短周期批量需求,这是拼多多果园的产品尝试与探索,也是拼多多价值追求与企业文化的具体体现。能在短短几年之内,拼多多能做到时下的体量与规模,拥有4亿用户的庞大市场,看似偶然成功的背后,其实有着必然的因素。恰如拼多多创始人黄峥所称,新电商模式下,人不再是单纯的流量和商业流量批发的对象。理解每个点击背后人的温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消费升级和需求升级。(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