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派,助力福建千亿茶产业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作为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策源地,福建实现全省科特派创业和技术服务乡镇全覆盖、一二三产业全覆盖。在茶领域,福建省已组建茶产业服务团队12支,各级科特派常年活跃在茶产业各条战线,融合一二三产业,助力福建千亿元茶产业升级发展。
来自省科技厅的数据显示,仅2020年,福建省茶领域科特派就在全省实施涉茶科技开发项目37项,项目总投资达4164万元,创办企业5家,创建创业基地10家,成立专业合作社16家,形成利益共同体31家,累计推广新技术97项,获得认(审)定新品种2个。
高位嫁接
茶产业插上科技“翅膀”
7月的武夷山,时晴时雨,十几万亩的茶园葱茏翠绿。54岁的省级科技特派员刘国英在茶园里挥汗指导茶农种植大豆。“利用大豆生物固氮效果作为‘绿肥’,大豆快成熟时就地回田,补给茶园土壤肥力。”刘国英现任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工会会长,是首批国家级非遗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1998年底,南平在全国首创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高级农艺师的刘国英来到了武夷山天心村,成为首批科技特派员之一。
“科特派”这个头衔刘国英一戴就是22年,指导、培训、科研、策划、推介,他样样身体力行。凭着一腔热情和过硬的农业技术,他改变了一批又一批茶农只求量不求质的观念,教会他们用科学的方式耕耘茶园。他带领团队先后开发出“空谷幽兰”“岩上空谷”“岩上幽兰”和“小空谷”等新产品,茶叶品质和效益逐年提高。
“我们计划今年在武夷山推广生态茶园7万亩以上。”刘国英说,还有一些新的技术、设备需要科特派不断向茶农宣传和推广。
在安溪县芦田镇,福建农林大学副教授、省级科技特派员高水练服务团队为云岭茶庄园茶叶基地引进了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套种绿肥技术、土壤绿色改良技术。高水练告诉记者,以茶园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为例,它改善了茶园土壤结构,每年有效减少茶园除草2~3次,促进茶园每公顷增收6772元~7510元。
目前,福建农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在闽南、闽北、闽东、闽西和闽中5个有代表性的茶区建立了区域示范基地,在科特派服务团队带动下,建立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多功能茶产业基地群,形成科特派对接和帮扶长效机制,长期开展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推动茶产业升级。
刘国英、孙威江、郭玉琼、王振康、王庆森、高水练……22年来,福建省茶领域明星科技特派员不断涌现。近三年,福建省每年选认的省级科技特派员中,茶领域科技特派员均超过100名,他们致力于福建省茶产业生态茶园建设、茶叶品质提升和茶文化传播等科技服务工作。
技术攻关
茶区发展产生“核裂变”
服务全省80%龙头企业、年产值达100亿元,带动农户就业10多万人、户均增收7000余元……由福建省科技特派员、福建农林大学孙威江教授牵头的首批国家级科技特派员茶产业创业链,实施以来给福建省安溪、福鼎、武夷山等主要茶区发展带来“核裂变”。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茶叶质量参差不齐,是我国茶产业发展的瓶颈。自2000年开始,孙威江在闽北、闽东、闽南与科特派服务企业合作,建立乌龙茶、白茶和红茶3个种质资源圃,面积达到300亩,收集和创新茶树种质资源3000多份,并通过收集不同产区的茶样品,开展茶叶品质化学分析,构建科学合理的茶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溯源体系,实现对产地及品质的快速、准确鉴别。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