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一样的粽子不一“Young”的传承

  浙江在线-东阳新闻网6月9日(浙江在线记者 韦敏航 徐帆)年年岁岁“粽”相似,岁岁年年事不同。转眼又至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挂艾草、佩香囊、

  向母亲偷学包粽子 “偷”来的手艺藏着挚爱

端午节的到来意味着酷夏正式来临,这是一个“高温”传统节日,却也是最温暖的节日之一。提前两个月,南马镇瑶仪村的张华菊就开启了“白天包粽、晚上煮粽”的忙碌模式。

“我家私房粽店已经经营了十多年,前几年我从婆婆手中接过做粽子的生意,每年端午节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2000多个。”张华菊今年42岁,是瑶仪村最年轻的粽子专业户。

这段时间,张华菊的微信响个不停,一本老旧的记事簿上又新增了上百条订单,其中不乏杭州、上海的顾客。为了按时交货,她每天凌晨4点钟就起床开始一天的劳作,一直忙到很晚,最忙的时候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

“虽是从婆婆手中继承了粽子店,但我包粽子的手艺是七八岁时从母亲那里‘偷学’来的。”张华菊回忆,那时一年到头,粽子出现在普通人家餐桌上的次数也就一两次,粽叶、糯米、馅料就连粽线都很珍贵,母亲觉得教小孩裹粽子会浪费食材,不舍得,便不肯教她。

母亲越不肯教,张华菊就越想学。每次村里有人家办席时,母亲总是免费去帮忙裹粽子。趁着母亲忙、无暇分心,张华菊就在一旁学母亲裹粽子的手法,然后偷偷拿走几片粽叶,跑到屋外,用捡来的小石子当粽子馅,学着母亲的样子一遍遍反复练习,包了拆,拆了又包。“母亲一直都不知道我是什么时候学会裹粽子的。”张华菊说,小时候因好奇学会的手艺,没想到长大后还能靠这门手艺养家糊口。

张华菊裹的粽子是东阳传统的灰汁粽,选用香糯米,加入自制灰水,使糯米呈现微黄色,吃起来更香。粽子的调味配方是她独有的,没人能完全效仿,全凭她经验积累和调整。但是也能个性化定制,例如,传统的馅料肥肉多,可根据客人需要改为瘦肉,粽子大小也能根据需求调整,馅料主要分为肉、豆沙、蜜枣、蛋黄。

粽子要做得好吃,除了米和馅料调配得当,裹粽手艺有保证外,还要靠另一个辛苦却非常重要的环节——煮粽子。

张华菊介绍,她家粽子都是用煤炉煮出来的,水烧开后放入当天裹好的粽子,一桶最多可煮170个粽子,中途还要加一次水。前一天晚上7点开始煮,煮7个小时左右,火灭后,让粽子在桶里焖两小时,焖出浓郁的稻谷芬芳。第二天早上起床时,粽子的味道刚刚好。

“其实裹粽子的食材常见易得,也没有什么高深技巧,做久了自然有一套自己的‘秘方’。”张华菊说,火候的老嫩,味道的浓淡,各家各户,千差万别。相对于技巧,倾注其中的心意才最值得回味。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