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邓忠勇 唐定余 记者 曹洋)6月22日中午,宜宾市珙县王家镇四合村二社村民邓友书刚从稻田里锄草归来,在院子里整理农具。“在农科院的帮助下,今年选的谷种不仅出芽率高,现在长势也很好。”
想到今年收成肯定不错,邓友书脸上乐开了花,这一切,得益于宜宾市农科院技术帮扶带来的变化。2015年以来,宜宾市农科院作为四合村帮扶单位,因地制宜地为当地带来了特色种养殖等农业科技服务,通过产业带动,精准助力,帮助村民富了起来,不少村民感慨:“以前不知道搞农业还有这么多讲究,这真是一把致富‘金钥匙’。”
因地制宜 增强农户“造血”功能
王家镇位于珙县最南端,与云南交界,距离县城99公里,是距离县城最远的乡镇。该镇四合村作为是省级贫困村,全村有贫困户42户199人,村民收入来源以外出务工为主,村有集体经济薄弱,一直以来,脱贫是村镇干部群众的一块“心病”。
2015年末起,宜宾市农科院作为四合村帮扶单位,在摸清村情民情的基础上,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农科院自身优势,着力增强农户产业“造血”能力,先后发展了水稻、红心猕猴桃、肉牛生猪等特色种养植,积极帮助村民发展电商,让村里的纯天然的农副产品走出大山。
四合村第一书记王一介绍,刚到四合村就对群众就行走访,不少群众都表示还是希望能够继续栽种水稻,做好传统种植业。得知群众这个需要,宜宾市农科院干部职工就曾率水稻、土壤等专业技术人员先后10余次到四合村调研,通过对接群众意愿和科学研判,择优选定的水稻品种,并第一时间为四合村所有贫困户赠送优质高产水稻品种。
邓书友说,这个稻谷的收购价比其它品种要高出2—3角每斤,产量也不少。王一介绍,为鼓励大家发展种养殖产业,通过给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发放种养殖补助,赠送化肥、谷种等物资等方式,引导农户优质水稻500亩,同时开展技术培训,在水稻生长关键时节,派出专家进行理论技术和田间管理技术培训,切实提高了贫困户种植技术水平。
因户施策 实现可持续脱贫致富
“几年前,四合村四社、五社的路不通,如果出门遇到下雨的话,回家后全身都是泥,在帮扶部门的协调帮扶下,修了公路、搞了绿化,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四合村党支部书记代茂林回忆,路修好了,村里产业发展的势头更加强劲。
四合村1社的贫困户吕恒武对此深有感触,几年前,吕恒武一家7口人收入仅靠传统种养殖,收入微薄;家中孩子上学,父母年迈多病,更不幸的是,吕恒武在一次务工过程中受伤,落下了后遗症,常年需服药输液,困难的家庭生活一让他乎崩溃和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