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的多维度特征

物质维度:客观风险因素复杂物质维度的食品安全风险是指食品中存在的危害物质和因素可能对消费者及其后代身体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环境污染、生产供应链延伸、市场结构变化等

物质维度:客观风险因素复杂

物质维度的食品安全风险是指食品中存在的危害物质和因素可能对消费者及其后代身体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环境污染、生产供应链延伸、市场结构变化等因素导致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物质维度风险呈现多发高发特征。

风险因素多。从风险属性看,食品安全风险有内生性的,也有外源性的。内生风险来自食物中自然毒素,如毒蘑菇、河豚、菜豆、白果、发芽土豆等致人中毒事件时有发生,自制药、凉茶中毒等事件也常见披露。外源性风险如食品中掺入砂石、泥土、塑料等异物的物理性风险,农兽药残留、环境污染物、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包装材料等造成的化学性风险,真菌、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污染造成的生物性风险等。在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检查抽检中常有发现,一些致病微生物、农兽药、重金属等污染物超出限量值的幅度还较高。

污染来源广。当前我国食品中的污染物来源呈现“五多”特征。一是环境污染迁移多。大气、土壤、水污染的有害物质迁移到食品中,导致稻谷、水产品镉、二噁英等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超标情况较为严重。二是农业投入品残留多。全国每年消耗 32 万吨农药、6000 万吨化肥和 250 万吨农业塑料薄膜。农业投入品长期大量使用且利用率不高,农兽药残留问题突出。三是人为添加多。出于工艺目的、商业利益,非法添加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添加剂问题较为突出,商业欺诈、制假售假等非法添加屡打不绝。四是过程污染多。食品企业质量管理不规范,生产加工过程中容易引入风险因素。五是新型风险多。功能食品、网红食品、网络订餐、跨境电商等新产品、新业态蓬勃发展,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4.21亿,有外卖平台单日完成订单数量突破3000万,由此带来的食品质量安全、营养健康等方面的风险,以及储运过程、包装材料带来的生态风险明显增加。

危害评估难。食源性疾病是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世界卫生组织2015年发布的《全球食源性疾病负担的估算报告》称,全球每年约6亿人因食用受到污染的食品而生病,造成42万人死亡,其中5岁以下儿童12.5万人。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表明,近年来食源性疾病事件数、患者数逐年增加,2017年全国食源性疾病报告医院达9780家,比2016年增加了1299家,共报告暴发事件5142起,累计发病34981人。有研究认为,全国每年食源性疾病发病率约为每人0.12次,死亡人数约1万人,还仅限于急性感染性疾病。食物中风险因素的慢性毒性、遗传毒性影响以及引发的过敏反应、菌群失调、激素机能失调等人群影响程度、健康损害程度难以准确评估,因营养失衡导致的营养不良、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社会负担也很难全面估算。此外,受限于科学认知水平,对一些长期性、隐蔽性风险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目前还缺乏清晰的认知。

意识维度:主观风险认知不足

意识维度的食品安全风险,是特定历史阶段下的社会心智的产物、社会心理的共像,一定程度上独立于客观风险。食品安全问题的广泛性、普及性、代表性决定了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和情绪,极易影响和扩散到其他领域。因此,意识维度的风险的影响力和危险性往往超越客观风险本身。

认知理性不足。食品安全水平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食品产业还不发达,随着生活水平提升,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常用主观愿望或发达国家标准来要求食品安全,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食品安全涉及面广、关注度高,加之信息不对称、激惹因素多,在当下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背景下,相关舆情触点多、燃点低、传播快、持续久的特征明显。一旦涉及食品安全问题,群众容易产生代入感、恐慌感,难以理性对待。加之缺乏科学理性的报道,过分传播负面情绪,叠加放大不公平、不满意情绪。食品安全领域已成为自媒体传谣重灾区,“网络水军”等以谣生利模式滋生,极易误导舆论,进而引发对总体食品安全状况的过度质疑。认知理性的缺乏带来的风险,有时远远大于食品安全本身的风险。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为您推荐